氟尿嘧啶(卓泰)中文说明书

氟尿嘧啶(卓泰)中文说明书

温馨提示

外包装仅供参考
请按药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通用名称:氟尿嘧啶

药品规格:(1)10ml:0.25g (2)10ml:0.5g

生产厂家:美国Spectrum制药

功能主治:
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膀胱癌

1.png

氟尿嘧啶(卓泰)详细说明书

药品称呼

通用名称:氟尿嘧啶

商品名称:卓泰

全部名称:氟尿嘧啶,5-氟尿嘧啶,卓泰,2,4-二羟基-5-氟嘧啶,5-Fluorouracil,5-FU

企业名称:美国Spectrum制药

【成份】

本品活性成份为氟尿嘧啶。

【性状】

本品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

【适应症】

本品的抗瘤谱较广,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或较大剂量氟尿嘧啶治疗绒毛膜上皮癌。

亦常用于治疗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宫颈癌、膀胱癌及皮肤癌等。

【规格】

(1)10ml:0.25g (2)10ml:0.5g

【禁忌】

伴发水痘和带状疱疹时禁用。

过敏者禁用。

妊娠和哺乳期禁用。

安全与疗效为观察氟尿嘧啶注射液在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选取了338例应用氟尿嘧啶注射液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观察。结果治疗有效率为83.7%。结论,氟尿嘧啶注射液在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效果显著。

【用法用量】

氟尿嘧啶作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所用剂量相差甚大。单药静脉注射剂量一般为按体重一 日 10~20mg/kg,连用 5~10 日,每疗程 5~7g (甚至 10g)。若为静脉滴注,通常按体表面 积一日 300~500mg/m2,连用 3~5 天,每次静脉滴注时间不得少于 6~8 小时;静脉滴注时 可用输液泵连续给药维持 24 小时。用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多采用动脉插管注药。 腹腔内注射按体表面积一次 500~600mg/m2。每周 1 次,2~4 次为 1 疗程。

【不良反应】
一、胃肠道反应

恶心与呕吐:这是氟尿嘧啶治疗中常见的胃肠道症状,尤其在药物剂量较高时更为显著。

口腔溃疡:氟尿嘧啶可能导致口腔黏膜受损,形成溃疡,从而引发口腔疼痛和进食困难。

食欲减退:胃肠道受刺激后,患者可能出现食欲明显下降。

腹泻:该药物可能引发腹泻,影响营养吸收,严重时甚至导致电解质紊乱,需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腹痛与胃肠不适:部分患者可能感到腹部不适、腹胀或腹痛。

二、骨髓抑制

白细胞减少:尿嘧啶可能抑制骨髓功能,导致白细胞数量下降,进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可能引发贫血,表现为乏力、气短、心悸等症状。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易导致出血倾向,如淤血、瘀伤等。

三、皮肤反应

手足综合症:患者手掌和脚底可能出现红肿、疼痛、脱皮或水泡等症状,影响日常活动。

皮疹与过敏反应:氟尿嘧啶可能引起皮肤瘙痒、红斑或皮疹等过敏反应。

四、肝功能损害

肝酶升高:氟尿嘧啶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全,表现为血液中肝酶(如ALT、AST)水平升高。

黄疸:严重肝损伤时,可能出现黄疸症状,即皮肤和眼白发黄。

五、神经系统反应

头晕与头痛:部分患者可能感到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不适症状。

震颤或麻木:长期使用氟尿嘧啶可能导致神经损伤,表现为手脚麻木或感觉异常。

六、心脏毒性

心律失常:极少数情况下,氟尿嘧啶可能引起心脏毒性反应,导致心律不齐或心脏功能异常。

七、其他不良反应

发热:氟尿嘧啶可能引起发热症状,特别是当伴随白细胞减少时更为常见。

脱发:在联合化疗的情况下,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脱发症状。

【注意事项】

1. 本品在动物实验中有致畸和致癌性,但在人类,其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性均明显低于 氮芥类或其他细胞毒性药物,长期应用本品导致第二个原发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比氮芥等烷化剂为小。

2. 除单用本品较小剂量作放射增敏剂外,一般不宜和放射治疗同用。

3. 其它有下列情况者慎用本品:1)肝功能明显异常;2)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低于 3.5*109 /L、 血小板低于 50*109 /L 者;3)感染、出血(包括皮下和胃肠道)或发热超过 38℃者;4)明显胃 肠道梗阻;5)脱水或(和)酸碱、电解度平衡失调者。

避孕

女性:根据其作用机制,氟尿嘧啶在孕妇中给药时会引起胎儿损害。建议具有生殖潜力的女性在接受氟尿嘧啶治疗期间以及停止治疗后的 3 个月内使用有效避孕措施。

男性:氟尿嘧啶可能会损害精子。建议男性如果有具有生殖潜力的女性伴侣,在接受氟尿嘧啶治疗期间以及停止治疗后的 3 个月内使用有效避孕措施。

致不孕不育

女性:基于动物实验数据,应告知具有生殖潜力的女性,在接受氟尿嘧啶时可能会损害生育能力。

男性:基于动物实验数据,应告知具有生殖潜力的男性,在接受氟尿嘧啶时可能会损害生育能力。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氟尿嘧啶严格禁止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使用。

孕妇

风险概述:目前还没有对孕妇中氟尿嘧啶的给药进行充分和良好控制的研究。根据作用机制,孕妇服用时氟尿嘧啶会导致胎儿损害。在选定胚胎器官形成期的大鼠和小鼠中使用氟尿嘧啶,暴露剂量低于人推荐剂量 12mg/kg,导致胚胎死亡和致畸胎性。畸形包括腭裂和骨骼异常。在母猴中使用氟尿嘧啶,暴露剂量高于人推荐剂量 12mg/kg,导致流产。

动物数据:对胚胎器官形成期的小鼠腹腔内注射给药 4 天,剂量为 10mg/kg 或以上,大 约为人推荐剂量 12mg/kg 的 0.06 倍(以 mg/m2计),可见致畸作用,包括腭裂,骨骼异常及爪、尾变形。对仓鼠肌肉注射给药,暴露剂量低于常规临床治疗方案中推荐剂量,观察到类结果。在大鼠胚胎器官形成期,以大于 15mg/kg 剂量腹腔内注射给药1天,约为人推荐似的剂量12mg/kg 的 0.2 倍(以 mg/m2 计),导致生长延迟以及包括小眼和无眼的畸形。已有报告显示,在猴子器官形成期,以约等于人推荐剂量 12mg/kg(以 mg/m2计)给药,会导致流产,而当剂量降低 50%时,发现胎吸收和胎儿体重下降。故在妇女妊娠期禁用本药。

哺乳期妇女

目前尚不清楚氟尿嘧啶或其代谢产物是否会存在于人乳中。由于本品潜在的致突、致畸及致癌性和可能在婴儿中出现的毒副反应,因此在应用本品期间不允许哺乳。

【儿童用药】

儿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老年用药】

老年患者慎用氟尿嘧啶,年龄在 70 岁以上及女性患者,曾报告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有个别的严重毒性危险因素。密切监测和保护脏器功能是必要的。

【药物相互作用】

1. 抗凝血剂和 CYP 2C9 底物:已有报告服用氟尿嘧啶并同时联用华法林的患者中凝血 时间会增加。虽然目前没有药代动力学数据能评估氟尿嘧啶给药对华法林药代动力学的影 响,但是给予氟尿嘧啶前药卡培他滨后伴有华法林血药浓度的升高导致凝血时间升高。因此, 该相互作用可能是由于氟尿嘧啶或其代谢物对细胞色素 P450 2C9 的抑制。

2. 各种嘌呤、嘧啶和抗代谢物在体外试验系统中显示出对氟尿嘧啶的生化调节作用。 嘌呤包括肌苷、鸟苷、鸟苷-5'-磷酸和脱氧肌苷。嘧啶包括胸腺嘧啶、尿苷和胞苷。抗代谢物 包括甲氨蝶呤、他莫西芬、干扰素、磷脂酰-L-天冬氨酸(PALA)、别嘌呤醇、羟基脲、双嘧 啶氨醇和甲酰四氢叶酸(叶酸)。协同细胞毒性作用,如氟尿嘧啶与甲酰四氢叶酸联用,可 以提高治疗效果,特别是在结肠癌中。然而, 这种用药组合可能增加氟尿嘧啶临床毒性(胃 肠道副作用)。其他药物包括甲硝唑和西咪替丁。静脉滴注氟尿嘧啶前使用西咪替丁预处理, 可使氟尿嘧啶药时曲线(AUC)下的面积增加 27%。机体总体清除率降低 28%。这可能导 致血浆中氟尿嘧啶浓度升高。

因此,在临床上,与甲氨蝶呤合用,应先给甲氨蝶呤 4~6 小时后再给予氟尿嘧啶,否则会减效。别嘌呤醇可以减低氟尿嘧啶所引起的骨髓抑制。先给予四氢叶酸,再用氟尿嘧啶可增加其疗效。

抗病毒索拉夫定与氟尿嘧啶前药之间的临床相互作用显著,由索拉夫定或相关化学 类似物抑制二氢嘧啶脱氢酶导致。氟尿嘧啶与可能影响二氢嘧啶脱氢酶活性的药物联用时应 谨慎。

3. 氟尿嘧啶和左旋咪唑联合治疗与炎症性多灶性白质脑病(MILE)发生有关。症状包 括记忆丧失精神错乱、感觉异常、嗜睡、肌肉无力、言语障碍、昏迷和癫痫。脑脊液显示 、轻度的细胞数增多,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扫描显示白质病变,提示脱髓鞘。如果出现这 种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停止使用氟尿嘧啶和左旋咪唑并给予皮质类固醇, 这种情况是部 分可逆的。NH&MRC 的《临床实践指南:结直肠癌的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不再推荐使用 左旋咪唑和氟尿嘧啶。这种联合疗法已被氟尿嘧啶和甲酰四氢叶酸所取代。

4. 苯妥英与卡培他滨或其代谢物氟尿嘧啶同时使用时,血浆中苯妥英浓度升高。苯妥

英与卡培他滨的正式相互作用研究尚未开展,但其相互作用机制被认为是卡培他滨对

CYP2C9 同工酶系统的抑制作用。血清苯妥英水平持续高于最佳范围可能引起脑病, 或精神错乱(谵妄精神病),或罕见不可逆的小脑功能障碍。因此, 卡培他滨或氟尿嘧啶联用苯妥英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浆中苯妥英水平升高情况。

5. 接受氟尿嘧啶治疗的患者应避免接种活疫苗,因为可能导致严重或致命的感染。应 避免与最近接受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治疗的人接触。

6. 缓解期白血病患者应在上次化疗结束后 3 个月后才可接种减毒疫苗。此外,与患者 直接接触者特别是患者家属,必须推迟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疫苗的口服免疫接种。

7. 替加氟/吉美嘧啶/奥替拉西钾联合用药:在停止给予替加氟/吉美嘧啶/奥替拉西钾期 间或之后至少7天内不要给予氟尿嘧啶,因为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血液病,腹泻,胃肠道疾 病,如口腔炎等症状。吉美嘧啶会抑制氟尿嘧啶的分解代谢, 导致血液氟尿嘧啶浓度显着增加。

【药物过量】

在氟尿嘧啶静脉滴注给药结束后的 96 小时内,应给予三乙酸尿苷来控制氟尿嘧啶药物过量。

【药代动力学】

分布:静脉推注后,氟尿嘧啶分布在全身,包括肠粘膜,骨髓,肝脏,脑脊液和脑组织。

消除:静脉推注后,5~20%的氟尿嘧啶在给药 6 小时内经尿液以原型药排出体外。给药剂量的剩余百分比主要经肝脏代谢。氟尿嘧啶的代谢物(例如尿素和 α-氟-β-丙氨酸)在尿液中经过 3 至 4 小时排泄掉。

单独用药的情况下,静脉推注后,随着剂量增加,氟尿嘧啶的半衰期从 8 分钟增加至 20分钟。大剂量用药能透过血脑屏障,静脉滴注半小时后到达脑脊液中,可维持 3 小时。t1/2a为 10~20 分钟,t1/2β 为 20 小时。

【治疗效果】

为观察氟尿嘧啶注射液在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选取了338例应用氟尿嘧啶注射液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观察。结果治疗有效率为83.7%。结论,氟尿嘧啶注射液在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效果显著。

【贮藏】

避光,密闭,不超过 25℃保存。不得冷冻或冷藏。使用前需保存在纸盒内。

本品的抗瘤谱较广,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或较大剂量氟尿嘧啶治疗绒毛膜上皮癌。

亦常用于治疗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宫颈癌、膀胱癌及皮肤癌等。

一、胃肠道反应

恶心与呕吐:这是氟尿嘧啶治疗中常见的胃肠道症状,尤其在药物剂量较高时更为显著。

口腔溃疡:氟尿嘧啶可能导致口腔黏膜受损,形成溃疡,从而引发口腔疼痛和进食困难。

食欲减退:胃肠道受刺激后,患者可能出现食欲明显下降。

腹泻:该药物可能引发腹泻,影响营养吸收,严重时甚至导致电解质紊乱,需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腹痛与胃肠不适:部分患者可能感到腹部不适、腹胀或腹痛。

二、骨髓抑制

白细胞减少:尿嘧啶可能抑制骨髓功能,导致白细胞数量下降,进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可能引发贫血,表现为乏力、气短、心悸等症状。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易导致出血倾向,如淤血、瘀伤等。

三、皮肤反应

手足综合症:患者手掌和脚底可能出现红肿、疼痛、脱皮或水泡等症状,影响日常活动。

皮疹与过敏反应:氟尿嘧啶可能引起皮肤瘙痒、红斑或皮疹等过敏反应。

四、肝功能损害

肝酶升高:氟尿嘧啶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全,表现为血液中肝酶(如ALT、AST)水平升高。

黄疸:严重肝损伤时,可能出现黄疸症状,即皮肤和眼白发黄。

五、神经系统反应

头晕与头痛:部分患者可能感到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不适症状。

震颤或麻木:长期使用氟尿嘧啶可能导致神经损伤,表现为手脚麻木或感觉异常。

六、心脏毒性

心律失常:极少数情况下,氟尿嘧啶可能引起心脏毒性反应,导致心律不齐或心脏功能异常。

七、其他不良反应

发热:氟尿嘧啶可能引起发热症状,特别是当伴随白细胞减少时更为常见。

脱发:在联合化疗的情况下,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脱发症状。

氟尿嘧啶作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所用剂量相差甚大。单药静脉注射剂量一般为按体重一 日 10~20mg/kg,连用 5~10 日,每疗程 5~7g (甚至 10g)。若为静脉滴注,通常按体表面 积一日 300~500mg/m2,连用 3~5 天,每次静脉滴注时间不得少于 6~8 小时;静脉滴注时 可用输液泵连续给药维持 24 小时。用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多采用动脉插管注药。 腹腔内注射按体表面积一次 500~600mg/m2。每周 1 次,2~4 次为 1 疗程。

1. 本品在动物实验中有致畸和致癌性,但在人类,其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性均明显低于 氮芥类或其他细胞毒性药物,长期应用本品导致第二个原发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比氮芥等烷化剂为小。

2. 除单用本品较小剂量作放射增敏剂外,一般不宜和放射治疗同用。

3. 其它有下列情况者慎用本品:1)肝功能明显异常;2)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低于 3.5*109 /L、 血小板低于 50*109 /L 者;3)感染、出血(包括皮下和胃肠道)或发热超过 38℃者;4)明显胃 肠道梗阻;5)脱水或(和)酸碱、电解度平衡失调者。

避孕

女性:根据其作用机制,氟尿嘧啶在孕妇中给药时会引起胎儿损害。建议具有生殖潜力的女性在接受氟尿嘧啶治疗期间以及停止治疗后的 3 个月内使用有效避孕措施。

男性:氟尿嘧啶可能会损害精子。建议男性如果有具有生殖潜力的女性伴侣,在接受氟尿嘧啶治疗期间以及停止治疗后的 3 个月内使用有效避孕措施。

致不孕不育

女性:基于动物实验数据,应告知具有生殖潜力的女性,在接受氟尿嘧啶时可能会损害生育能力。

男性:基于动物实验数据,应告知具有生殖潜力的男性,在接受氟尿嘧啶时可能会损害生育能力。

相关药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