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的出现,曾让无数无靶点的晚期肺癌患者看到了“长期生存”的曙光。但现实中,不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遇到“拦路虎”——或是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突然“冒头”,或是肿瘤对治疗产生耐药性,导致疗效下降。
这些问题是否意味着治疗“走到头了”?答案是否定的。本文结合最新临床指南和研究数据,总结三大实用攻略,帮你科学应对免疫治疗中的常见挑战。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分级管理+科学重启,多数患者仍能获益 免疫治疗的原理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但“激活”的免疫细胞有时会“误伤”正常组织,引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皮疹、腹泻、肺炎等)。不过,与化疗的“无差别攻击”不同,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约15%-30%),且以轻中度为主(G1-G2级占80%以上),及时干预大多可控制。 根据《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毒性管理指南(2023)》,医生会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将不良反应分为四级(G1-G4),并采取不同措施: G1级(轻度):如轻微皮疹、轻度腹泻,无需停药,对症处理(如外用激素药膏、口服止泻药)即可,继续免疫治疗; G2级(中度):如持续腹泻、肺炎(肺部炎症),需暂停治疗,使用激素(如泼尼松)控制炎症,待症状缓解至G1级以下后再逐步恢复治疗; G3级(重度):如严重肺炎、肝炎,需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若无效可能需加用免疫抑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恢复治疗需严格评估风险; G4级(危及生命):如心肌炎、严重脑炎,需永久停药并紧急抢救。 许多患者担心“停药后肿瘤会反弹”,但研究数据给出积极信号:若因不良反应停药时,肿瘤尚未因免疫治疗显著缩小,在不良反应完全控制后重启治疗,仍能有效延长生存期。例如,一项针对IV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显示,重启免疫治疗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可达18.5个月,与未因不良反应停药的患者无显著差异[1]。 患者需牢记:出现任何不适务必第一时间联系医生,切勿自行停药或拖延。早干预、早控制,是降低不良反应危害的核心原则。 免疫耐药别绝望!分层评估+精准治疗,仍有四大“破局方案” 耐药是免疫治疗的另一大挑战。癌细胞会通过“伪装”、“拉拢”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改造”肿瘤微环境等方式,逃避免疫攻击。但耐药并非“绝境”,医生会根据肿瘤进展的“范围”,制定个性化方案。 寡进展指肿瘤仅在1-3个部位增大或新发,其余病灶仍稳定。此时,局部治疗(放疗、手术、消融)是关键: 放疗:高能射线直接摧毁“冒头”的肿瘤细胞,同时保留免疫系统对其他病灶的攻击能力。研究显示,寡进展患者在接受局部放疗后,继续免疫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可从3.2个月延长至7.8个月; 手术:若寡进展病灶位置适合(如肺门部单个转移灶),手术切除可快速控制局部进展,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消融治疗:通过射频、微波或冷冻等方式“烧死”或“冻死”局部肿瘤,创伤小、恢复快,尤其适合无法手术的老年患者。 当肿瘤在多个部位快速进展时,需调整全身治疗方案: 化疗“兜底”: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等经典化疗药物仍是重要选择。即使患者既往用过化疗,再次使用仍可能有效,中位OS可达8.9个月; 化疗+抗血管生成药:抗血管生成药(如贝伐珠单抗、安罗替尼)能切断肿瘤“营养供给线”,与化疗联用可提升疗效——客观缓解率(ORR)显著提高; “再挑战”免疫+新搭档:部分患者可继续使用原免疫药物,但需联合新“帮手”(如化疗、抗血管生成药)。例如,免疫+化疗的“双药方案”,或免疫+抗血管生成药的“三药方案”,均被证实对部分耐药患者有效; 新兴疗法“探路”:双免疫联合、抗体偶联药物(ADC)、肿瘤疫苗等前沿疗法,正在临床试验中展现潜力。例如,某ADC药物在耐药肺癌患者中的ORR可达35%,为晚期患者提供了新希望。 患者需注意:耐药后需通过影像学(CT/MRI)、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及病理活检明确进展类型,避免盲目更换方案。精准评估是制定有效治疗策略的前提。 全程管理三大原则:沟通、信任、个体化,缺一不可 免疫治疗是一场“持久战”,从不良反应处理到耐药应对,离不开患者的主动参与和科学管理。以下三点原则,能帮你更从容地走过这段历程: 及时沟通:小问题早解决,避免“拖成大麻烦” 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可能“悄无声息”地加重(如轻度间质性肺炎可能快速进展为呼吸衰竭),因此任何异常症状(如持续干咳、活动后气短、皮肤红斑扩大)都需第一时间告知医生。早期干预不仅能降低治疗风险,还能减少对肿瘤控制的干扰。 信任专业:医生会根据指南和个体情况制定方案 从不良反应分级到耐药后治疗选择,医生会严格遵循《CSCO指南》《专家共识》等权威依据,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能状态、肿瘤类型等因素调整方案。例如,老年患者或合并基础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医生会更谨慎地选择免疫治疗方案,避免加重并发症。 保持信心:科学进步让“长期生存”不再遥远 近年来,免疫治疗的耐药机制研究、新型药物研发(如双特异性抗体、个性化肿瘤疫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许多曾经“无药可用”的患者,通过参加临床试验或接受新型疗法,实现了肿瘤长期控制。保持积极心态,与医生并肩作战,是战胜疾病的重要动力。 免疫治疗的“拦路虎”并不可怕——不良反应可通过分级管理控制,耐药后仍有分层治疗方案可选。关键是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评估”,并与医生建立信任的沟通关系。记住,医学在进步,治疗手段在更新,每一位患者都有机会在这场“持久战”中走得更稳、更远。保持信心,科学应对,胜利的曙光终将到来。 参考文献: [1] Hektoen, H.H., Tsuruda, K.M., Fjellbirkeland, L. et al. Real-world evidence for pembrolizumab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Br J Cancer 132, 93–102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16-024-02895-1 [2] 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免疫治疗耐药评估及治疗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3] 肿瘤免疫治疗患者教育手册 [4]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