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给他做了最爱的红烧排骨,他夹了两筷子就放下了,说'没味儿,像嚼棉花'。"患者群里,一位家属的求助刚发出,很快就有二十多条回复:"我家也是,现在吃饭全靠汤泡饭""吃口饭要配三瓣蒜,不然尝不出咸淡"...... 这样的场景,在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有临床数据显示,约38%-65%的靶向治疗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味觉异常[1],从"吃东西没味道"到"尝出金属味""嘴里发苦",这些变化不仅让吃饭变成煎熬,更可能因营养摄入不足影响治疗效果。 我们整理了亲测有效的应对方法,涵盖饮食调整、烹饪技巧和心理支持,帮患者慢慢找回对食物的期待。 要解决味觉问题,首先得明白为什么会这样。靶向药虽然精准攻击癌细胞,但也会"误伤"正常细胞——尤其是口腔和消化道黏膜细胞。 我们的舌头上分布着约1万个味蕾,每个味蕾由50-100个味觉细胞组成,这些细胞需要不断更新(平均10-14天)。靶向药可能通过两种方式破坏这一过程:一是直接损伤味蕾细胞,导致其再生速度减慢;二是引发口腔黏膜炎(发生率约20%-40%),让原本敏感的味蕾"被捂住",无法正常接收味道信号[2]。 此外,部分靶向药(如EGFR-TKI类药物)会影响唾液腺分泌,导致口干。没有唾液的润滑,食物无法充分接触味蕾,味道自然"打折扣"。更棘手的是,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味觉倒错"——比如喝白开水尝出苦味,吃水果觉得发咸,这种混乱感会进一步降低进食意愿。 "刚开始我以为是自己'矫情',直到医生指着检查报告说:'你的味蕾细胞更新速度比正常人慢了3倍。'"一位服用奥希替尼的患者在分享中坦言,这种"不被理解的痛苦"比治疗本身更让人崩溃。 知道了原因,解决起来就有了方向。我们结合临床经验和患者反馈,整理出一套"从食物到心理"的全方位调整方案。
味觉异常的核心是"感知力下降",我们需要通过调整食物的风味层次,让味蕾重新"动起来"。 酸味是"开胃先锋":酸味对味觉的刺激最直接,尤其适合味觉迟钝的患者。可以在烹饪时多用柠檬汁、醋(凉拌菜出锅前淋5滴,或煮汤时放一小勺)、山楂片(煮肉时加两片,去腻增酸)。有位患者分享:"用柠檬片泡水涮肉,原本没味的牛肉突然有了清香味。" 鲜味是"天然提鲜剂":鲜味来自谷氨酸、肌苷酸等物质,能激活口腔中的鲜味受体。试试这些"鲜味炸弹": 用"天然香料"替代盐:吃太咸会加重口干,还会刺激口腔黏膜。可以用香草、香料和天然辛味替代盐:
▪ 干香菇泡发水(代替部分水煮汤,鲜度翻倍);
▪ 海带/紫菜(煮汤底或凉拌,自带海洋鲜味);
▪ 虾皮/瑶柱(剁碎炒蔬菜,或煮粥时放一小把);
▪ 少量鱼露/味噌(注意控制钠含量,高血压患者慎用)
▪ 叶类:罗勒(做意面酱)、迷迭香(烤土豆)、欧芹(撒在煎蛋上);
▪ 根茎类:生姜(煮姜茶、腌肉)、大蒜(烤蒜蓉西兰花)、洋葱(炒香后炖汤);
▪ 果皮类:柠檬皮屑(拌沙拉)、橙皮(煮甜汤)。 味觉下降时,食物的口感和颜色会比味道更先被感知。调整烹饪方式,能让"吃饭"从"任务"变成"享受"。 选对口感:顺滑>粗糙,软糯>坚硬 研究发现,鲜艳的颜色能刺激大脑的"愉悦中枢",让人更愿意尝试食物。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蔬果搭配餐盘: 肉类处理:去异味+换种类
靶向药可能导致口腔敏感或口干,粗糙、干硬的食物(如坚果、饼干)容易刮擦黏膜,加重不适。试试这些"友好型"食物:
顺滑类:南瓜浓汤、牛奶燕麦糊、蒸蛋羹; 软糯类:土豆泥(加牛奶更顺滑)、红薯泥、山药粥。
▪ 红色:番茄炒蛋、甜椒炒肉片;
▪ 橙色:胡萝卜炖鸡汤、南瓜小米粥;
▪ 绿色:清炒菠菜、凉拌西蓝花;
▪ 紫色:紫甘蓝沙拉。
很多患者反映"吃红肉有金属味",这可能与药物影响唾液分泌有关。可以试试:
▪替换肉类:优先选鸡肉、鸭肉、鱼肉、豆腐;
▪ 去异味技巧:肉类腌制时加菠萝汁、苹果片,或用姜、葱、八角、香叶一起煮。
除了食物本身,进食时的状态和环境同样重要。调整这些小细节,能让患者更放松地吃饭。
少食多餐,减轻负担
一天吃5-6顿小餐(每顿约150-200克),比勉强吃3大餐更易接受。可以把早餐拆成"早餐+上午加餐",午餐拆成"主餐+下午茶"。
口腔清洁:让味蕾"松绑"
口腔残留的食物残渣会加重异味感,餐后及时清洁很重要:
▪ 餐前:用淡柠檬水(1:10兑水)或淡茶漱口,温和清洁口腔;
▪ 餐后:用软毛牙刷轻刷牙齿和舌苔,避免用力过猛损伤黏膜;
▪ 日常:随身携带无酒精漱口水(含氯己定的需遵医嘱)或口腔喷雾,随时保持口腔清爽。
大口喝水会冲淡唾液,影响味觉。可以试试:
▪ 用小杯子小口喝,每小时喝1-2次;
▪ 白水加"调味包":柠檬片+薄荷叶、黄瓜片+玫瑰花、话梅干增加风味。
味觉变化带来的不仅是生理不适,更是心理压力。患者的"没胃口",往往藏着"怕拖累家人""对治疗失去信心"的隐忧。这时候,家人的态度比食物更重要。 尽量避免让患者单独用餐。哪怕只是一起剥颗蒜、摆摆碗筷,也能让他感受到"我和家人一起吃饭"的归属感。有位患者说:"以前他总嫌我做饭咸,现在我边尝边说'今天的汤好像比昨天鲜',他居然跟着多喝了两碗。" 定期换菜单:今天吃西北风味的臊子面,明天试试广式蒸点,周末做顿烧烤(用电烤架减少油烟)。新鲜的做法和味道能刺激好奇心,让患者愿意"尝一口试试"。 准备一个小本子,记录患者"今天吃了什么""哪道菜吃得比较多""哪类食物完全接受不了"。比如:"8月31日,吃了半碗番茄鸡蛋面,喜欢加葱花;9月1日,拒绝吃红烧肉,但喝了蘑菇汤"。这些记录能帮家属找到规律,也让患者觉得自己"有发言权"。 这些"红线"要避开! 别硬塞,更别强迫: 如果患者实在没胃口,不要追着喂或指责"不吃不行"。可以准备一些健康零食(如酸奶、果泥、蒸南瓜),等他有食欲时再吃。 警惕"隐形问题": 如果味觉变化伴随口腔溃疡、持续口干或体重骤降(1个月内掉5%以上),可能是药物副作用加重或合并感染,一定要及时联系医生。 补营养≠乱吃补品: 锌元素对味觉恢复有帮助,但过量补充可能引起恶心。建议先通过食物摄取(如牡蛎、瘦肉、坚果),需额外补充时一定要咨询医生。 最后想对患者和家属说: 味觉变化不是"你的错",更不是"矫情"。它是治疗过程中正常的"小插曲",就像感冒了要戴口罩、下雨了要打伞,我们只需要慢慢调整,找到和它和平共处的方式。 记得多抱抱彼此,多夸夸"今天的饭虽然没味,但你陪我吃就很开心"。吃饭这件小事,慢慢来,总会好起来的。 愿每一口食物,都能成为你对抗病魔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邓洁,郑江,汉瑞娟.肺癌病人化疗相关性味觉改变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4,38(2):327-330 [2] Boers-Doets CB . Oral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tyrosine kinase an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inhibitors in renal cell carcinoma: a structured literature review[J]. Oncologist,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