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最新资讯

冬夏换季别犯愁!输液港/PICC防汗防感染护理全攻略(夏季篇)

发布时间:2025-09-06 阅读:19 来源:本站

对于肿瘤患者、长期输液治疗者或需反复接受化疗的人群而言,输液港(Port-A-Cath)和PICC(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两条至关重要的“生命线”。

它们如同深埋体内的“隐形桥梁”,一端连接着心脏的大血管,另一端通过皮肤外的导管接口,为患者输送药物、营养或采集血液。相较于传统静脉穿刺(需反复扎针、易引发静脉炎),输液港完全植入皮下,外观仅留一个小凹陷,极大减少了穿刺痛苦;PICC则通过上肢静脉置入,操作微创、留置时间长达数月至一年,能满足长期治疗需求

然而,这两条“生命线”的安全并非“一劳永逸”——尤其是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汗液渗透、细菌繁殖、贴膜松脱等问题接踵而至,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感染、导管移位甚至血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如何在夏季科学护理输液港/PICC,守住“防汗”与“防感染”双防线?本文将从危险因素、操作细节到真实案例,为您拆解关键护理技巧,让“生命线”在炎炎夏日依然畅通无忧。


夏季护理篇:对抗高温高湿,守住“防汗 + 防感染”双防线

夏季是导管护理的“高危期”,这三大隐患必须高度警惕:

1

高温多汗:

人体在夏季日均出汗量可达500 - 1000ml,大量汗液会渗透贴膜,软化胶层,致使贴膜松脱、卷边。有研究表明,在30℃以上的高温环境中,导管贴膜因汗液影响而松脱的概率比常温时高出30%。

2

 毛孔开放:

高温促使皮肤毛孔扩张,皮肤的屏障功能减弱,外界细菌更容易侵入导管周围组织。相关数据显示,夏季细菌通过皮肤毛孔侵入导致导管感染的几率是冬季的2 - 3倍。

3

 细菌繁殖快:

环境温度超过30℃时,细菌繁殖速度较常温加快2 - 3倍。像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数量会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大大增加了导管感染的风险。

防汗5步操作法:从环境到行为的全方位防护

1

 环境控温:

空调温度设定在24 - 26℃最为适宜,要注意避免空调风直接吹向导管所在的肢体。例如,PICC导管通常在上肢,就千万不能让空调风直吹手臂。可以使用风扇低速循环空气,这样能有效降低局部湿度,减少汗液在贴膜表面的凝结。

2

 局部“微降温”:

当体感燥热难耐时,可将冰袋裹上一层厚度≥1cm的薄毛巾,放置在身体对侧的腋下或腹股沟处间接降温。一定要严禁冰袋直接接触贴膜,因为低温可能会使贴膜脆化脱落。曾经有一位患者因不了解这一注意事项,直接用冰袋接触贴膜,导致贴膜迅速脆化破裂,增加了感染风险。

3

穿衣技巧:

选择宽松纯棉的衣物,这种材质能减少与皮肤的摩擦。外搭防晒袖套,不仅能遮挡紫外线,还能避免手臂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要坚决避免穿紧身衣和化纤材质的衣物,因为化纤衣物容易产生静电,吸附灰尘,增加感染风险。临床观察发现,穿化纤衣物带管患者的导管周围皮肤细菌定植数量明显高于穿纯棉衣物者。

4

运动管理:

运动应优先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的时候进行,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要严格禁止游泳和球类等剧烈运动,游泳时泳池水中含有大量细菌,容易导致导管感染;球类运动则容易造成导管被拉扯移位。

5

沐浴防护:

淋浴时间要控制在≤10分钟,水温≤38℃。沐浴前,用保鲜膜 + 医用胶带(3圈螺旋粘贴)仔细密封贴膜边缘,防止进水。浴后要立即用干毛巾轻拍擦干贴膜表面,仔细检查贴膜是否有松动、渗液等情况。有研究显示,淋浴后贴膜进水未及时处理,感染发生率高达40%。


防感染4大关键:阻断细菌“入侵通道”

① 清洁要彻底:每日用4%氯己定(CHG)消毒液擦浴全身,但要注意避开眼、口、鼻。重点擦拭颈部、腋窝等易出汗部位,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皮肤表面细菌定植。临床研究表明,坚持每日用CHG擦浴的患者,导管周围皮肤细菌菌落数明显少于不使用者。

②消毒需规范:换药时,用碘伏或CHG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3遍,消毒范围直径要>贴膜(至少10cm×10cm),确保覆盖所有可能接触皮肤的区域。消毒不彻底是导致导管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规范消毒的患者感染风险是规范消毒者的2倍。

③贴膜选对型:优先选择高透气、高黏性的透明聚氨酯敷料(如3M Tegaderm),避免使用棉质敷料,因为棉质敷料易吸汗滋生细菌。对于出汗较多的患者(如运动后、高温环境下),贴膜更换频率要缩短至3 - 5天(常规为7天)。有数据显示,使用高透气敷料可降低感染风险约25%。

④早期识别感染:如果穿刺点出现红肿、局部发热、按压疼痛,或者贴膜下有渗液(淡黄色或脓性)、患者突发高热,必须立即就医,切勿自行处理。曾有一位患者,穿刺点出现轻微红肿和少量渗液,他误以为是蚊虫叮咬,没有及时就医,最终导致严重感染,住院治疗长达两周。

高频问题Q&A

Q:“贴膜边缘卷边了,我能自己用剪刀剪掉吗?”

A:绝对不行!自行修剪可能导致贴膜边缘不整齐,反而加速卷边。正确的做法是用无菌纱布轻压卷边处,及时联系护士重新固定或更换贴膜。因为自行处理可能会引入细菌,增加感染风险。有研究显示,自行处理贴膜卷边问题的患者,感染发生率比及时就医处理者高出50%。

Q:“出汗后贴膜有点潮,能用吹风机吹干吗?”

A:不建议!吹风机热风可能破坏贴膜胶层黏性。建议用无菌干棉签轻压吸汗,或按上述“微降温”法降低局部湿度,待自然晾干后再观察。临床案例表明,使用吹风机吹干贴膜的导管周围皮肤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自然晾干者。

Q:“夏天出汗多,多久更换一次贴膜比较合适呢?”

A:一般情况下,如果出汗不多,贴膜可7天更换一次;但如果出汗较多,如经常处于高温环境或运动后,建议3 - 5天更换一次。这是因为汗液会破坏贴膜的黏性和屏障功能,及时更换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Q:“贴膜下有点渗液,但是没有其他症状,需要就医吗?”

A:需要。即使没有其他症状,渗液也可能是感染的早期信号。应及时就医,让医生进行专业评估。就像之前提到的王阿姨案例,她就是因为忽视了贴膜下的渗液,没有及时就医,最终引发了菌血症,给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

真实案例复盘:小疏忽可能酿大错

68岁的乳腺癌患者王阿姨,在7月发现PICC贴膜下有渗液,但她误以为是出汗,没有重视。2天后,王阿姨出现高热、寒战,被紧急送往医院,确诊为菌血症。医生分析,从渗液的外观来看,颜色发黄且有异味,与汗液的无色透明明显不同;而且渗液量逐渐增多,同时伴有穿刺点周围红肿热痛等症状,这些都是感染的典型表现。但由于王阿姨缺乏相关知识,没有及时察觉,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密切观察贴膜下的情况至关重要,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夏季输液港/PICC的护理至关重要,防汗与防感染是关键。通过对环境、行为的合理把控,规范的护理操作以及对异常情况的及时识别,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希望每一位带管患者都能牢记这些护理要点,度过一个安全、舒适的夏季。

参考文献:

[1] 潘欢,陈晓燕,张婷,等.实体瘤化疗患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治疗的相关感染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21,29(08):1382-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