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详细讲解了夏季输液港/PICC的“防汗+防感染”护理要点,但季节流转至冬季,干燥寒冷的环境、厚重衣物的摩擦、室内外温差的变化,又给这条“生命线”带来了新的挑战。临床数据显示,冬季导管移位、皮肤皲裂引发感染的风险较夏季高出35%,血栓事件发生率也因血液黏稠度上升而增加20%。如何在寒冷季节兼顾“防移位”“防皲裂”与“防感染”?本文将围绕冬季特有的三大危险因素,从日常操作到应急处理,为您梳理一套科学护理方案,让输液港/PICC在寒冬中依然“稳如泰山”。
冬季护理篇:应对干燥寒冷,兼顾“防移位+防皲裂”
冬季三大危险因素:寒冷环境下的“隐形威胁”
厚衣摩擦:导管移位的“主推手”
冬季为保暖常穿毛衣、羽绒服等厚重衣物,这类衣物材质粗糙(如粗针织毛衣的毛线间隙、羽绒服的硬质里衬),反复与导管摩擦,易导致导管在皮下移位。若导管尖端偏离上腔静脉(PICC)或心房(输液港),不仅会影响输液速度,还可能刺激血管内膜引发血栓。
空气干燥:皮肤皲裂的“加速器”
冬季室内暖气/空调会抽走空气中的水分,湿度常降至30%以下。皮肤角质层因缺水变得脆弱,穿刺点周围皮肤易出现细微皲裂(类似冬季手部脱皮),这些肉眼难辨的“小伤口”会成为细菌侵入的“突破口”。研究显示,皮肤皲裂患者的导管相关感染率是正常皮肤的2.8倍。
温差刺激:血栓与感染的“双重诱因”
室内外温差可达20℃以上 ,血管遇冷会收缩(外周血管收缩率可达30%),导致血流速度减慢;同时,低温会激活血小板活性,血液黏稠度上升,两者共同增加血栓风险。此外,体温波动会短暂抑制免疫力(如从寒冷户外进入温暖室内时,鼻黏膜血管收缩可能影响局部免疫细胞活性),感染概率随之升高。
防感染4大关键:修复屏障,揪出“隐匿敌人”
冬季皮肤屏障脆弱,感染可能“悄无声息”,需从“强化防护”“警惕信号”两方面入手:
保湿不破皮:给皮肤“搭围墙”
穿刺点及周围2cm区域是细菌“攻击”的重点,需保持干燥清洁(禁止涂抹润肤剂);其余干燥部位(如手臂、手背)每日涂抹2次保湿霜,修复皮肤屏障。
曾有一位患者因在穿刺点周围涂抹润肤霜,导致贴膜与皮肤黏合不牢,洗澡时贴膜进水,最终引发局部感染。
换药频率调整:给贴膜“延寿命”
冬季皮肤干燥会导致贴膜黏性下降,透明敷料更换周期需延长至5–7天(常规7天);纱布敷料因易吸收汗液,仍需每48小时更换。
换药时用温水湿润贴膜边缘(而非酒精),可减少对皮肤的刺激,降低揭除时的疼痛感。
冲管要彻底:给导管“通管道”
冬季血液黏稠度高(尤其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导管内易形成微小血栓。PICC患者需每周冲管2次(输液港仍为4周1次),使用≥1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推注5mL,暂停1秒,再推注5mL),确保管壁上的残留药物或血液被完全冲洗。
识别隐匿感染:给身体“装警报”
冬季人体对疼痛的敏感度降低(低温会抑制神经传导),感染信号可能更隐蔽:
局部信号:穿刺点周围皮肤温度比对侧高(用手背轻触对比,正常应无明显差异),轻微发红但不疼痛;
全身信号:无明显诱因的乏力、低热(体温37.5–38℃),可能被误认为“感冒”。
应对建议:每日早晚用手背对比穿刺点温度(建议固定时间,如晨起洗漱后、睡前),若连续2天异常升高,立即就医。
高频问题Q&A:冬季护理的“常见疑惑”
Q:“穿毛衣时总摩擦导管,静电会影响吗?”
A:静电本身不会直接损伤导管(导管材质多为硅胶或聚氨酯,抗静电能力较强),但反复摩擦可能导致贴膜松动。建议内层穿纯棉衣物(天然材质静电少),外层选抗静电面料(如含导电纤维的混纺材质);若衣物已起静电,可用衣物柔顺剂清洗(减少纤维间摩擦)。
Q:“冬天冷,能贴暖宝宝取暖吗?”
A:可以,但需严格遵循“三不原则”:
不直接接触:暖宝宝需贴在衣物外侧(如毛衣外层),与皮肤/导管保持至少2cm距离;
不长时间使用:单次使用≤4小时(高温持续作用会加速贴膜老化);
不贴腰部/腹部:避免暖宝宝温度过高影响腹部器官。
Q:“导管外露部分变硬,是冻坏了吗?”
A:冬季气温低,导管材质(硅胶)会因低温暂时变硬,这是正常现象。可通过以下方法缓解:外露部分用软布包裹,避免直接暴露在冷空气中;回家后用温水袋轻敷导管外露处,每次5分钟,帮助导管恢复柔软。
Q:“戴手套会影响导管吗?”
A:普通棉手套不影响,但需注意:
避免戴过紧的手套,防止拉扯导管;戴手套前检查手套内部是否光滑避免摩擦导管;脱手套时动作轻柔,避免勾住导管外露部分。
55岁淋巴瘤患者李叔叔,1月因穿厚羽绒服外出,回家后发现PICC导管外露部分脱出1cm。他自行用胶布将导管贴回衣服内侧,未及时就医。3天后,李叔叔出现穿刺点红肿、疼痛,输液时液体流速减慢。就医后检查发现:导管移位导致尖端贴壁,引发局部血栓;贴膜因胶布撕扯卷边,穿刺点周围皮肤有细微皲裂,细菌已侵入皮下组织,最终需手术拔除导管并抗凝治疗。
冬季的导管护理,是一场“防摩擦、防干燥、防感染”的综合战。从一件柔软的纯棉内衣,到一次规范的外出前热身;从一片无酒精润肤剂的涂抹,到对穿刺点温度的每日监测,每一个细节都是对“生命线”的温柔守护。记住,寒冷不会削弱我们对健康的掌控力——用科学的方法,让输液港/PICC在寒冬中依然畅通,为接下来的治疗和生活积蓄力量。
附录
居家换药物品清单:无菌手套、CHG消毒液、无菌纱布/透明敷料、思乐扣(冬季加厚款)、医用胶带、无酒精润肤剂(含神经酰胺)、温水袋(40℃)
参考文献:
[1] 潘欢,陈晓燕,张婷,等.实体瘤化疗患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治疗的相关感染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21,29(08):1382-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