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最新资讯

2025减重新药井喷!司美、替尔泊肽、玛仕度肽…到底怎么选?一篇说透​​

发布时间:2025-09-06 阅读:23 来源:本站

最近刷朋友圈,发现不少人晒出了新到的"减肥针":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玛仕度肽…评论区全是"终于等到你""打了能瘦多少"的热闹讨论。

2025年的夏天,减重药物市场确实像开了挂——从年初玛仕度肽获批到年中新药扎堆上市,曾经"打一针瘦十斤"的传闻,如今真成了摆在药店柜台里的选择。但热闹背后,更多人犯了难:这么多新药,到底哪个适合我?有糖尿病的选哪个?打呼噜严重的能不能用?

今天咱们就来把这张"选药地图"画清楚——从药物原理到适用人群,从效果对比到避坑指南,看完这篇,你也能成为自己的"减重用药顾问"。

胖子的"科学画像":不是所有胖都一样

在聊药物前,得先明白一个关键问题:同样是"胖",可能藏着完全不同的健康风险。

过去我们总说"BMI≥28就是肥胖",但现在医生更看重"三维评估法"——就像挑西瓜要敲一敲、看瓜皮、称重量,评估肥胖也得"多维度扫描":

基础指标:BMI(体重kg/身高m²)是入门标准,≥24超重,≥28肥胖;但更关键的是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说明脂肪都堆在肚子上(腹型肥胖),这类人患糖尿病、心脏病风险是正常腰围的3-5倍。

进阶检测:体脂率(男性>25%、女性>30%)能看出"真胖"还是"虚壮";腰臀比则更精准反映脂肪分布。

功能评估:查内脏脂肪、肝脏弹性(筛查脂肪肝),这些才是判断"胖得有没有危害"的核心。

举个例子:老张BMI27,但腰围92cm(腹型肥胖),体检还查出轻度脂肪肝——他的"胖"就不是单纯体重问题,而是脂肪攻击内脏的"代谢危机";而小李BMI29,腰围80cm(腰细腿粗),体脂率23%(正常),她的"胖"更多是肌肉量少导致的"虚胖"。

医生常说:"减重先分型,用药有不同。" 明确自己的"胖型",才能选对药。


减重药的两大阵营:老药和新贵

目前国内能买到的减重药有6种,但大致能分成"老派"和"新贵"两大类:

老派代表:奥利司他(非处方药)

它是唯一能直接"拦脂肪"的药——通过抑制肠胃里的脂肪酶,让30%的油脂无法被吸收,随大便排出。但缺点也很明显:吃了会"漏油"(肛门排油),吃火锅、炸鸡时得垫姨妈巾;而且只能减少30%脂肪吸收,对大基数胖子效果有限。

新贵阵营:肠促胰素类似物(注射剂)

这是近两年的"减重顶流",包括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玛仕度肽等。它们的原理更聪明——模拟肠道分泌的"饱腹激素"(GLP-1、GIP等),一边让大脑"不想吃",一边让肝脏"少产脂肪",还能加速代谢。

关键数据对比:

利拉鲁肽:

治疗糖尿病的剂型在2009年上市,治疗肥胖的剂型在2014年上市。靶点为GLP-1受体单激动剂。治疗方式为每日注射一次,减肥适应证剂量3.0mg,高于糖尿病剂量。

利拉鲁肽是首个被证明可降低心血管风险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司美格鲁肽:

注射剂2017年上市,口服剂2019年上市,肥胖适应证剂型2021年上市。靶点为GLP-1受体单激动剂。治疗特点更长效,每周1次注射或每日口服。减肥效果显著,临床试验减重15%~20%。经研究证明心血管获益明确。

替尔泊肽:

2022年在美国上市。靶点为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在治疗上是首个双靶点药物,降糖和减重效果优于单靶点药物。每周1次注射,最高剂量减重效果可达20%~25%。

玛仕度肽:

2025年在中国上市。靶点为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类似GLP-1/胰高血糖素受体。在治疗上,潜在更强的减重和代谢改善作用,通过激活GCG受体促进能量消耗。目前数据提示减重效果与替尔泊肽相当[1]


新药怎么选?对号入座更高效

这些新药看着都像"兄弟款",但各有各的"特长",选对了才能事半功倍。

1. 心脏不好的胖友:优先司美格鲁肽

如果你有高血压、冠心病,甚至得过心梗,司美格鲁肽是"双保险"——不仅能减重有保障,还能降低心梗、中风等风险。

更贴心的是,它对"心脏疲劳"的改善很明显:很多合并心衰的患者用了后,爬楼梯不再喘,晚上睡觉也能平躺了。

2. 打呼噜憋醒的胖友:试试替尔泊肽

对受中重度打呼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困扰的肥胖人群而言,新型GLP-1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带来了新希望。临床试验显示,使用12周后,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平均下降43%,不少人从"每夜憋醒3次"转变为"睡整觉"。

OSA的核心是肥胖引发的颈部脂肪堆积——这些脂肪像"塞子"挤压狭窄的上气道,同时全身脂肪异常分布还会削弱气道肌肉张力。替尔泊肽的针对性作用在于:一方面通过减少颈部及上气道周围脂肪,直接缓解物理性压迫;另一方面激活脑干GLP-1受体调节呼吸中枢,提升呼吸稳定性,增强对低氧、高碳酸血症的通气反应,减少呼吸暂停频率和时长。

一项针对200余名中重度OSA肥胖患者的试验印证:用药12周后,AHI从32.6次/小时降至18.6次/小时,超65%患者达标(AHI<15次/小时),夜间憋醒次数从3.2次/夜减至0.8次/夜,白天嗜睡明显改善。需注意,其效果与规范用药、生活方式配合相关,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越胖越打鼾"的恶性循环,这是一款精准干预利器[2]

3. 肝不好的胖友:玛仕度肽更安全

如果你有脂肪肝,玛仕度肽是"肝友好型"选手。最新研究显示,用药12周,39%的中重度脂肪肝患者肝纤维化逆转;3个月后,尿蛋白(肾损伤指标)还能降27%,对合并糖尿病肾病的胖友特别友好[3]

特殊人群用药:这些红线碰不得

减重药不是"随便打",尤其以下几类人,用药前一定要和医生反复确认:

1. 老年人(≥65岁):慢减重、勤监测

老年人代谢慢,减重太快容易肌肉流失、乏力。医生建议:前4周每周减重别超过0.3kg,同时每3个月查一次肌少症。优先选每周1针的长效药(如司美、玛仕度肽),不用每天打,依从性更好。

2. 肝肾功能不全者:看指标调剂量

轻中度肝不好(转氨酶≤3倍正常值)、肾不好:司美、替尔泊肽、玛仕度肽不用调剂量,正常用。

重度肝损、尿毒症:需医生评估,可能要减量或换药。

3. 孕妇/哺乳期:绝对禁用

所有减重药都写着"妊娠期禁用"——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甚至导致流产。计划怀孕的女性,至少要提前2个月停长效药(如司美),短效药(利拉鲁肽)要停3个月以上。

4. 儿童/青少年:别急着用

我国还没批准任何肠促胰素类药物用于18岁以下人群。如果孩子超重严重,医生可能会先建议调整饮食+运动,万不得已才会谨慎用药。

减重药的"内卷"还在继续,2025年下半年可能会有这些新变化:

"双靶点"新药:把GLP-1和GIP(另一种饱腹激素)结合,减重效果可能突破25%,临床试验已经进入后期。

基因定制用药:通过检测"肥胖基因"(如FTO、MC4R),预测你对哪种药更敏感。比如携带FTO基因的人,用替尔泊肽可能比司美效果好30%。

智能用药管理:智能药盒会提醒你打针时间,AI健康管家会分析你的饮食、运动数据,自动调整用药方案——未来的减重,可能比"吃药"更像"私人定制"。

最后说句大实话:

减重药是工具,不是"魔法"。再贵的药,也抵不过"管住嘴、迈开腿"的基础。但如果你已经尝试过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体重没变化,还合并糖尿病、脂肪肝、打呼噜等问题,选对药+跟紧医生,真的能让你离健康更近一步。

记住:没有"最好的减重药",只有"最适合你的那一款"。用药前多和医生聊聊,把你的健康史、生活习惯、目标都说清楚——这一步,比盲目打针更重要。

参考文献:

[1]https://epaper.cnwomen.com.cn/html5/2025-08/12/content_7_8985.htm

[2] Malhotra A, et al. N Engl J Med. 2024 Oct 3;391(13):1193-1205. DOI: 10.1056/NEJMoa2404881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K2RJ2D800514ACV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