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最新资讯

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破局:从“荒漠”到“新生”的双突破

发布时间:2025-09-25 阅读:32 来源:本站

小细胞肺癌(SCLC)约占肺癌总数的15%,虽发病率低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却以“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易转移”的特点被称为“癌症中的急先锋”。近30年来,传统化疗虽对初治患者敏感,但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在6-12个月内复发,中位生存期(OS)长期徘徊于10个月左右,“免疫治疗荒漠”的标签一度成为其临床困境的真实写照。

直到PD-L1抑制剂的出现,这一僵局才被彻底打破。其中,罗氏的阿替利珠单抗(泰圣奇)作为全球首个获批SCLC一线治疗的PD-L1抑制剂,与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阿得贝利单抗(艾瑞利)——这一中国原研的“后起之秀”,共同勾勒出SCLC免疫治疗的“双药时代”图景。二者为SCLC患者提供了更精准的治疗选择。本文将围绕这两款药物,从机制、循证、用药实践等维度展开解析。

一、SCLC的“免疫困局”与PD-L1抑制剂的破局逻辑

SCLC的“难治”本质源于其生物学特性:肿瘤细胞倍增时间短(仅25-40天)、早期易发生淋巴及血行转移(70%初诊患者已为广泛期)、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性因子(如TGF-β、VEGF)高表达,导致T细胞浸润不足、功能耗竭。传统化疗通过杀伤快速增殖的肿瘤细胞起效,但无法改变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因此缓解后易复发。

肿瘤细胞通过过度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受体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及细胞毒性作用。PD-L1抑制剂通过阻断这一通路,重新激活T细胞的抗肿瘤能力,同时还可诱导“远隔效应”(abscopal effect),增强全身抗肿瘤免疫应答。

然而,并非所有PD-L1抑制剂都能在SCLC中奏效。早期多项研究显示,部分PD-1抑制剂单药治疗SCLC的客观缓解率(ORR)仅10%-18%,疗效有限。直到阿替利珠单抗与阿得贝利单抗的两项研究相继成功,才证实了“免疫+化疗”模式在SCLC一线治疗中的确切价值。


阿替利珠单抗:全球首个SCLC一线免疫治疗的“拓荒者”

作为全球首个获批SCLC一线治疗的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的突破源于IMpower133研究的里程碑式结果。这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试验,入组了403例广泛期SCLC患者,旨在评估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卡铂+依托泊苷(CE方案)对比安慰剂+CE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

核心数据亮点:

中位OS:阿替利珠单抗组为12.3个月,安慰剂组为10.3个月,这是近20年来SCLC一线治疗首个显著延长OS期研究结果。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两组分别为5.2个月 vs 4.3个月。

ORR:阿替利珠单抗组为60.2%,安慰剂组为64.4%,但缓解持续时间(DoR)更长[1]。

值得注意的是,IMpower133研究并未限定PD-L1表达水平,这意味着无论肿瘤细胞或免疫细胞的PD-L1表达状态如何,患者均可从“免疫+化疗”方案中获益。这一结论打破了“PD-L1高表达是免疫治疗获益前提”的固有认知,扩大了适用人群。


阿得贝利单抗:中国原研的“后发超越”与SCLC治疗的“中国方案”

在阿替利珠单抗开启SCLC免疫治疗“新纪元”后,中国原研药物阿得贝利单抗以CAPSTONE-1研究的突破性数据,实现了“青出于蓝”的跨越。这项由中国学者主导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期试验,评估阿得贝利单抗联合CE方案对比安慰剂+CE方案的疗效。


核心数据亮点:

中位OS:阿得贝利单抗组达15.3个月,安慰剂组为12.8个月(HR=0.72,P=0.0017),较阿替利珠单抗的12.3个月进一步延长,刷新了SCLC一线治疗的生存纪录。

中位PFS:两组分别为5.8个月 vs 5.6个月,疾病进展风险降低33%。

ORR:阿得贝利单抗组为70.4%,安慰剂组为65.9%(P=0.0308),且DoR更长。

安全性:3级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发生率,阿得贝利单抗组为22.8%,低于阿替利珠单抗研究中的29.9%,且未出现新的安全信号。

CAPSTONE-1研究的突破不仅在于数据上的“更优”,更在于其针对中国SCLC患者的特征进行了优化设计。 这些数据使阿得贝利单抗更贴合中国临床实践需求,为中国SCLC患者提供了“本土化”的高效选择[2]


双药时代的用药实践:从“有药可用”到“精准用对”

随着阿替利珠单抗与阿得贝利单抗的相继获批,SCLC一线治疗已进入“免疫+化疗”的标准化时代。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选择药物、优化方案、管理不良反应,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01

适用人群:广泛期SCLC的一线首选,局

限期仍需探索

目前,两款药物均被国内外指南推荐为广泛期SCLC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对于初治广泛期患者,无论PD-L1表达状态、年龄(≥18岁)、ECOG评分,均可优先考虑“免疫+化疗”模式。

对于局限期SCLC(肿瘤局限于一侧胸腔,可被单个放疗野覆盖),尽管两项研究均未覆盖该人群,但基于免疫治疗的长拖尾效应及与放疗的协同潜力,部分指南已推荐“同步放化疗+免疫巩固”的探索性方案,但需在严格筛选的患者中进行[3]

02

联合方案:“免疫+化疗”的标准化,剂

量与周期的细节把控

两款药物的推荐联合方案均为“固定剂量免疫药物+标准剂量化疗”:

阿替利珠单抗:1200mg,第1天静脉输注;卡铂AUC 5-6(第1天),依托泊苷100mg/m²(第1-3天),每21天为一个周期,共4-6周期,之后阿替利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4]

阿得贝利单抗:20mg/kg,第1天静脉输注;化疗方案与阿替利珠单抗一致,每21天为一个周期,共4-6周期,之后阿得贝利单抗单药维持[5]

临床实践中需注意化疗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如卡铂的肾毒性)及化疗相关性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的管理。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s)多发生于治疗前6周,以肺炎、甲状腺功能异常、肝炎最常见,需通过定期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测实现早期识别与干预。

从“免疫治疗荒漠”到“有药可治”,阿替利珠单抗与阿得贝利单抗以确凿的循证医学证据,为SCLC患者带来了生存希望。前者作为全球标杆,奠定了SCLC免疫治疗的基础;后者作为中国原研的代表,以更优的疗效与安全性,为全球SCLC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与研究的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SCLC的免疫治疗将从“有药可用”迈向“精准用对”,最终实现“延长生存、改善生活质量”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Liu SV, et al. Updated overall survival and PD-L1 subgroup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extensive-stage small-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with atezolizumab, carboplatin, and etoposide (IMpower133). J Clin Oncol. 2021;39(6):619-630. doi:10.1200/JCO.20.01806

[2] Wang J, Zhou C, Yao W, et al. Adebrelimab or placebo plus carboplatin and etoposide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extensive-stage small-cell lung cancer (CAPSTONE-1):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22;23(6):739-747. doi:10.1016/S1470-2045(22)00252-5

[3]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Small Cell Lung Cancer. Version 3.2025.

[4] Horn L, et al. First-line atezolizumab plus carboplatin and etoposide in extensive-stage SCLC: IMpower133. N Engl J Med. 2018;379:2220-2229.

[5] Wang J, et al. Adebrelimab or placebo plus carboplatin and etoposide in ES-SCLC (CAPSTONE-1). Lancet Oncol. 2022;23:739-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