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肺癌术后患者群里,总有些“健康提醒”像蒲公英一样飘来飘去——最近流感高发,感冒超过一周还没好利索的要小心!”“低烧别硬扛,慢性炎症会‘喂’癌细胞!”甚至有人直接甩出“恐吓式”警告:“慢性炎症不控制,癌症复发没跑!”
这些带着焦虑情绪的对话,看得人心里直打鼓:难道一场小感冒、几天的低烧,真能和癌症复发扯上关系?
其实,病友们口中的“恐吓”,并非空穴来风。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慢性炎症就像一根隐形的“导火索”,从癌症的发生、发展到转移复发,几乎每个关键环节都可能被它“点燃”。浙江医院肿瘤科副主任江皓在门诊中就常遇到这样的案例:有些患者术后恢复得不错,却因为长期鼻炎、牙周炎或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没当回事,结果短短两年就出现了复发转移。 “炎症本身不是癌症,但它确实能为癌症‘铺路’。”江皓医生翻开一本厚厚的研究文献,“从细胞突变到肿瘤生长,从突破原发灶到全身转移,慢性炎症就像给癌细胞递工具、清障碍——它不仅会削弱免疫系统的‘巡逻能力’,还会给癌细胞‘造路搭桥’,甚至连肿瘤需要的‘营养补给线’都帮忙建好了。” 那问题来了:这种被病友们反复提及的“慢性炎症”,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影响癌症进程的?它真的是癌症复发转移的“隐形推手”吗? 被忽视的"炎症土壤":慢性炎症如何成为癌细胞"培养基" 现代医学早就发现,肿瘤的生长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依赖周围的"微环境"。打个比方,就像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土壤、水分和阳光,癌细胞要转移复发,也需要在体内打造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而慢性炎症,恰恰是最关键的"土壤改良剂"。 慢性支气管炎就是典型的肺部慢性炎症。正常情况下,呼吸道黏膜有自我修复能力,偶尔感染或刺激后,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会迅速聚集,清除病原体,然后逐渐消退。但如果像她这样,长期暴露在香烟烟雾、空气污染或反复感染中,呼吸道黏膜反复受损又修复,炎症就会进入"慢性化"状态——炎症细胞不再退场,反而持续释放各种"破坏分子"。 这些"破坏分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促炎因子。它们就像给癌细胞发了"加速生长"的信号:一方面,促炎因子能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使肿瘤周围长出更多新生血管,给癌细胞输送营养;另一方面,它们会抑制免疫细胞(如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相当于给癌细胞"松绑",让它们更容易突破原发病灶的"包围圈"。 更危险的是,慢性炎症还会重塑肿瘤周围的"基质"——原本支撑器官的结缔组织,在炎症因子作用下变得松散,形成有利于癌细胞迁移的"通道"。就像把原本密实的墙凿出窟窿,癌细胞更容易顺着这些"窟窿"爬进血管或淋巴管,完成转移。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追踪研究印证了这一点:对200名早期肺癌患者的长期随访发现,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术后5年复发率比无慢性炎症的患者高出37%;而那些在术前就通过规范治疗控制住炎症的患者,复发风险降低了近一半。 除了咳嗽,这些"小毛病"也可能是炎症的"信号弹" 很多人觉得,只有长期咳嗽才算"慢性炎症",其实身体的炎症反应远比我们想象的隐蔽。以下这些看似普通的"小毛病",可能都是炎症在敲警钟: 反复"清嗓子"的异物感 门诊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大夫,我总觉得喉咙有东西,咳不出来又咽不下去,吃润喉糖也没用。"这种"梅核气"样的症状,可能是咽喉部慢性炎症的表现。咽喉与气管、肺部相连,慢性咽喉炎若长期不愈,炎症会向下蔓延至气管,诱发气管黏膜增生、分泌物增多,形成"痰液黏附"的感觉。此时若合并吸烟或空气污染,炎症还可能直接刺激气道上皮细胞发生突变。 晨起痰中带血丝 很多人觉得"痰里带点血"不是大事,可能是"上火"或"空气太干"。但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出现(比如每月超过2次),且排除了鼻腔、牙龈出血,就要警惕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的可能。长期的支气管黏膜充血、脆弱,轻微损伤就会出血,而反复的黏膜损伤-修复过程,会增加细胞异常增生的风险。 活动后胸闷气短 "爬两层楼就喘"被很多人归咎于"老了"或"缺乏锻炼",但这也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早期表现。COPD本质是慢性炎症导致的气道和肺泡结构破坏,患者常年的缺氧状态会改变全身代谢环境,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韩国一项针对3000名COPD患者的研究显示,他们的肺癌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5倍,且确诊时分期更晚。 揪出"炎症帮凶",记住这四步
既然慢性炎症是肺癌复发转移的"隐形推手",那我们该如何干预?关键要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阻断"。
除了前面提到的咳嗽、痰血、胸闷,还有几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长期鼻塞、流脓涕,可能提示鼻窦炎,炎症因子可通过鼻后滴漏刺激咽喉和气管; 反复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牙周炎患者的口腔细菌可能进入血液,诱发全身慢性炎症; 每年冬天固定咳嗽2个月以上,符合"慢性支气管炎"的时间标准。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超过3个月,一定要及时到呼吸科就诊,通过肺功能检查、胸部CT或痰液炎症因子检测明确诊断。 许多患者总觉得"老慢支"是"治不好的",不舒服时就吃两片止咳药。实际上,慢性支气管炎的核心治疗是控制炎症: 急性发作期(咳嗽加重、痰量增多):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如细菌感染时)或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快速减轻黏膜水肿; 缓解期:重点是长期使用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减少气道炎症反复发作; 合并COPD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家庭氧疗(每天低流量吸氧15小时以上),改善全身缺氧状态 炎症的发生离不开"外部刺激",想要控制慢性炎症,必须从源头减少"燃料": 戒烟并远离二手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会直接损伤气道黏膜,是慢性炎症的"头号帮凶"; 减少空气污染暴露:雾霾天外出戴防颗粒物口罩,家里安装空气净化器(选择HEPA滤网); 控制基础病:过敏性鼻炎患者要规范使用抗组胺药,避免鼻后滴漏刺激气道;胃食管反流患者需抬高床头、避免睡前2小时进食,防止胃酸灼伤咽喉。 慢性炎症的本质是"免疫失衡"——促炎的"坏细胞"占了上风,抗炎的"好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被抑制。除了药物治疗,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调节免疫: 补充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亚麻籽):研究发现,Omega-3能抑制促炎因子(如TNF-α)的产生; 规律运动: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免疫细胞活性; 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反复感染会加重炎症,接种疫苗可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 写在最后:别让"小毛病"拖成"大隐患" 以前总觉得咳嗽是小事,扛扛就过去了,没想到差点要了命。所有肺癌患者和家属提了个醒:抗癌不是"手术+化疗"就能一劳永逸的,那些被忽视的"老毛病",可能正悄悄为癌细胞铺路。 从今天开始,不妨做个"身体自查":有没有长期不愈的咳嗽?有没有反复的胸闷气短?有没有总也治不好的鼻炎或牙周炎?如果有,一定要及时就医,把这些"炎症小尾巴"揪出来。要知道,防复发的战场,往往就藏在最普通的日常症状里。 毕竟,真正的抗癌高手,从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风险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