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最新资讯

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从传统化疗到多维度精准治疗的范式转变

发布时间:2025-07-31 阅读:24 来源:本站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小细胞肺癌(SCLC)属于神经内分泌癌(NEC),占所有新发肺癌患者的13%~15%,具有生长快、侵袭性高、转移早、预后差等特点,约80%~85%的患者首次确诊时处于广泛期阶段[1]

SCLC的临床治疗长期面临“敏感但易耐药”的矛盾:初始治疗对依托泊苷联合铂类(EP/EC方案)化疗及同步放化疗高度敏感(广泛期患者初始缓解率约60%-70%),但多数患者在12-18个月内出现复发,二线治疗有效率骤降至15%-25%[2]

这一困境的核心在于SCLC的高度异质性及复杂的肿瘤微环境——癌细胞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MT)、免疫检查点分子(如PD-L1)高表达及DLL3等抑制性配体过表达,构建免疫逃逸网络,同时其神经内分泌表型(表达NSE、proGRP等标志物)进一步限制了靶向治疗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治疗、抗体偶联药物(ADC)及双特异性抗体(T细胞结合器)等领域的突破,SCLC的治疗格局已从“依赖化疗”的单一模式转向“多维度精准协同”的新阶段,患者生存获益显著提升。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一线治疗的基石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通过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解除T细胞免疫抑制,是小细胞肺癌治疗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尽管早期二线治疗中,部分PD-(L)1抑制剂因未显示总生存期(OS)获益被撤回适应症,但其在广泛期SCLC一线治疗中的价值通过Ⅲ期临床试验得以验证。

部分PD-1/PD-L1单药及联合化疗用药不仅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中效果显著,而且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大放光彩,基于此,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将“PD-(L)1抑制剂+EP/EC”列为广泛期SCLC的Ⅰ级推荐方案。

在局限期SCLC中,同步放化疗后序贯度伐利尤单抗巩固治疗的研究显示,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度伐利尤单抗组的FPS显著延长7.4个月[3]

目前,PD-(L)1抑制剂与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利)、表观遗传调控剂(如HDAC抑制剂)的联合方案正在探索中,提示免疫联合策略可能进一步扩大获益人群。

抗体偶联药物(ADC):后线治疗的精准打击利器

ADC药物通过“单克隆抗体-细胞毒性药物”偶联结构,实现对抗癌靶点的精准识别与药物靶向递送,是小细胞肺癌后线治疗的核心突破。当前研究聚焦于DLL3、B7-H3、EGFR/HER3等高表达靶点,其中DLL3因在80%-90%的SCLC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高表达(正常组织几乎不表达),成为最具潜力的治疗靶点。

其升级版本塔拉妥单抗(Tarlatamab,靶向DLL3/CD3)作为双特异性抗体,通过“抗体-肿瘤细胞-CD3-T细胞”轴激活T细胞杀伤,Ⅱ期DELLIFT研究(n=107)显示,经治患者的ORR达40%,中位PFS 4.9个月,9个月生存率68%,尤其对铂类耐药患者(ORR 42%)疗效显著,2024年获FDA加速批准用于二线治疗[4]

靶向B7-H3的ADC药物(DS-7300)则通过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将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递送至肿瘤细胞。2025年ASCO大会公布的Ⅱ期数据(n=70)显示,其治疗复发/难治性SCLC的ORR达52%,中位PFS 5.8个月,中位OS 9.9个月,疗效优于传统二线化疗(拓扑替康ORR约15%),已成为后线治疗的潜力药物[5]

双靶点ADC药物如BL-B01D1(靶向EGFR/HER3)通过“阻断增殖信号+递送毒性药物”双重机制发挥作用,为早期复发患者提供了更优选择。

抗体偶联核素(ARC)作为“靶向放疗”新形式,通过抗体将α/β粒子发射体(如²²⁵Ac、¹³¹I)递送至肿瘤细胞,实现精准局部放疗。靶向DLL3的ABD147及靶向GD2的GD2-SADA已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未来可能成为放疗不耐受或耐药患者的新选择。

治疗格局的重塑:从单一到多维度协同

当前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已形成“一线免疫联合化疗→二线T细胞结合器→后线ADC/ARC”的多维度协同模式,各疗法通过互补机制覆盖不同治疗阶段:

一线治疗以PD-(L)1抑制剂联合EP/EC方案为核心,通过免疫激活清除微小残留病灶(MRD),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二线治疗中,塔拉妥单抗等T细胞结合器通过直接激活T细胞杀伤,为耐药患者提供有效选择;

后线治疗则依赖ADC药物(如DS-7300、BL-B01D1)的精准递送能力,针对高表达靶点实现“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效应;

传统化疗虽地位有所下降,但其与免疫治疗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效应协同,与ADC药物的“抗体介导递送”协同,仍是多模式治疗的重要基础。

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突破性进展,本质上是“精准医学”与“多学科协作”理念的实践成果:从PD-(L)1抑制剂改写一线治疗格局,到ADC药物填补后线治疗空白,再到T细胞结合器激活T细胞杀伤,各疗法通过靶向不同生物学通路,形成了覆盖肿瘤发生、发展及微环境调控的全链条干预策略。

未来,随着生物标志物的标准化检测普及,治疗将更趋个体化;ADC药物的靶点拓展、双特异性抗体的结构优化、免疫联合方案的机制探索,有望推动SCLC从“不可治愈”向“慢性可控”甚至“临床治愈”迈进,为患者带来更优的生存结局。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 等. 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5, 47(1): 65-75.

[2] Ma M, Wang M, Xu Y, Hu K, Liu H, Li L, Zhong W, Zhang L, Zhao J, Wang H. [Second-line chemotherapy and its survival analysis of 181 patients with extensive-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 a single institute]. Zhongguo Fei Ai Za Zhi. 2013 Nov;16(11):572-8. Chinese. doi: 10.3779/j.issn.1009-3419.2013.11.02. PMID: 24229622; PMCID: PMC6000619.

[3] Cheng Y, Spigel DR, Cho BC, et al. Durvalumab after Chemoradiotherapy in Limited-Stage Small-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24;391(14):1321-1331. doi:10.1056/NEJMoa2405873.

[4] Ahn MJ, et al. Tarlatamab for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Treated Small-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23;389:2063-2075. DOI: 10.1056/NEJMoa230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