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公园石桌旁的老柳树下,68岁的张大爷正眯着眼摆象棋。他是退休语文老师,从前总说“棋如人生,落子无悔”,可最近这局“人生棋”,他走得有些踉跄——三个月前,体检报告上的“右肺上叶占位”四个字,像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彻底打乱了他下棋、遛鸟、给孙子讲《论语》的悠闲日子。
一、“没靶子的靶向药”,他选了免疫治疗
病理结果出来那天,张大爷攥着报告坐在诊室里,手指发抖:“腺癌,晚期,EGFR、ALK、ROS1全阴性……”主治医生拍了拍他肩膀:“别急,虽然没靶向药可用,但现在免疫治疗效果不错。”
所谓“没靶子的靶向药”,是指肺癌最常见的驱动基因(如EGFR突变)他都没“中标”,传统靶向药根本用不上。过去这类患者只能靠化疗“硬扛”,但化疗的“无差别攻击”常让患者苦不堪言——骨髓抑制(白细胞低)、脱发、恶心呕吐是常态,且疗效有限。
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的出现,为这类患者打开了新窗口。它通过激活人体T细胞攻击癌细胞,对PD-L1高表达或TMB高的患者有效率能到40%,甚至有人长期生存。“我信科学。
”张大爷把棋盘往石桌上一收,“就选免疫治疗!”
二、治疗前三个月:肿瘤缩小了,却多了个“意外”——甲状腺功能减退
第一针帕博利珠单抗打下去的第7天,张大爷就觉出不同——从前总犯的咳嗽轻了,夜里能睡整觉;一个月后复查CT,右肺肿瘤从3.2cm缩成了2.8cm,医生说:“这缩小速度,比化疗快多了!”
全家都松了口气。张大爷重新回到公园,棋友们见了直竖大拇指。可谁也没注意到,他的棋盘边多了杯保温杯——里面泡的不是枸杞,是医生开的左甲状腺素钠片。
科普小课堂: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这是免疫治疗最常见的irAEs(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约5%-10%)。
免疫治疗激活的T细胞可能“误伤”甲状腺,导致甲状腺细胞被破坏,无法分泌足够的甲状腺激素(T3、T4)。与化疗的骨髓抑制(直接杀伤血细胞)或靶向药的皮疹(药物直接刺激皮肤)不同,它属于“免疫交叉攻击”,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乏力、水肿,易被忽视。
张大爷的脖子肿大、乏力,正是甲状腺被攻击的信号。医生通过查TSH(促甲状腺激素)、F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等指标确诊,让他每天空腹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补充激素。一个月后复查,TSH恢复正常,他又能在公园和老伙计们杀两局了。
三、第二波“突袭”:肝脏的“无声抗议”——免疫性肝炎
但免疫治疗的挑战远未结束。治疗后第12周,张大爷的棋盘边多了袋保肝药。
“最近总吃不下饭,看见油星子就恶心。”他起初以为是“胃闹脾气”,直到老伴儿发现他眼白泛黄,小便颜色深得像浓茶。
急诊查肝功能:ALT(谷丙转氨酶)287U/L(正常0-40),AST(谷草转氨酶)198U/L,总胆红素56μmol/L(正常3.4-17.1)——免疫性肝炎,来了。
科普小课堂:免疫性肝炎 vs 化疗肝损伤
化疗药物的肝损伤多为“直接毒性”(如顺铂破坏肝细胞结构),起病急,常伴随转氨酶急剧升高;
而免疫性肝炎是T细胞攻击肝细胞,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乏力、食欲下降,转氨酶逐渐升高,易被误认为“消化不良”。更危险的是,严重时可发展为肝衰竭,需及时干预。
医生给张大爷用了激素(泼尼松)联合保肝药(多烯磷脂酰胆碱),并解释:“别担心,及时干预,大部分能恢复。”
四、第三波“险情”:神经的“信号错乱”——重症肌无力
出院后第2个月,张大爷的棋子又“不听话”了。他夹菜时筷子总抖,下棋落子总慢半拍,有天早上甚至摔了一跤——不是腿软,是“脚底下像踩棉花”。
“可能是年纪大了,缺钙?”老伴儿给他买了钙片,可吃了半个月没见好。直到他发现自己吞咽有点费劲,说话声音变哑,家人才慌了神,赶紧送急诊。
科普小课堂:免疫性重症肌无力 vs 化疗神经毒性
化疗药物的神经毒性(如奥沙利铂的手脚麻木)多为周围神经损伤,表现为“戴手套袜套感”;
而免疫性重症肌无力是T细胞攻击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信号的“开关”),导致肌肉无法正常收缩,典型症状是“晨轻暮重”(早晨力气够,下午更无力)、吞咽困难、复视,严重时可窒息。
肌电图、新斯的明试验等检查确认后,医生给张大爷用了溴吡斯的明(改善神经肌肉传递)联合小剂量激素。
他主动问:“那免疫治疗还能继续吗?”医生翻了翻指南:“您这属于3级irAEs,需要暂停治疗,等肌无力控制住,再用小剂量维持。别怕,咱们边治边看。”
总结
如今,张大爷的肿瘤仍在缩小(最新CT显示1.8cm),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肌力都恢复了正常。他依然每天去公园下棋,只是棋盘边多了个“抗癌备忘录”:身体有点“不对劲”(乏力、水肿、吞咽难),立刻找医生。
他的故事,是无数免疫治疗患者的缩影。免疫治疗的魅力,在于它能唤醒人体自身的“抗癌军队”;而它的挑战,在于激活的免疫系统也会无差别地攻击正常细胞,出现irAEs(如甲状腺问题、肝炎、肌无力等)。
irAEs不是洪水猛兽,早发现(关注乏力、水肿、食欲变化等“小信号”)、早干预(激素、免疫抑制剂、对症治疗),就能让“误伤”变成“可控的插曲”。毕竟,抗癌不是“你死我活”的博弈,而是“与身体并肩作战”的旅程。
注:本文为科普故事,具体诊疗请严格遵循主管医生指导。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s)的管理需个体化,出现症状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