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作为现代医学中对抗肿瘤的"有力武器"之一。它通过高能射线精准破坏肿瘤细胞的DNA,阻断其增殖能力,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延长生存期,甚至实现临床治愈。尤其是早期肺癌、鼻咽癌、宫颈癌等疾病,放疗联合其他治疗手段可实现与手术相当的疗效;而对于无法手术的晚期患者,放疗也能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尽管临床医生希望通过优化放疗计划,使正常组织与器官少受或免受放射线的照射,仍然不可避免放射后不良反应的出现。因此了解放射性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办法至关重要,患者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肿瘤放疗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以及处理方法。
一、全身性副作用:需重视但无需过度恐慌
骨髓抑制 虽然放疗与化疗属于不同的治疗策略,但能达到抗肿瘤,同时对机体会产生一定副作用的抗肿瘤方式,因此放疗之后部分放射剂量可能会累及到相应的骨髓,也会引起骨髓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形成骨髓抑制的现象相对比较常见。
处理办法 :放疗中的患者要每2周测一次血常规,如血象偏低,可给予升高白细胞的药物,并摄入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出现白细胞计数低于3×10⁹/L,应报告医生,暂停放疗,给予对症处理。
营养不良 放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进食疼痛)或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导致的食欲下降)均可显著减少患者的营养摄入量。研究显示,约40%-60%的放疗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风险,若不及时干预,20%-30%的患者可能发展为临床营养不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 :体重1个月内下降≥5%、乏力、贫血、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0g/L)。
处理办法 :首先应建立个体化营养支持计划,由营养师评估每日能量需求(通常为25-30kcal/kg理想体重)。
改善进食条件:放疗期间使用口腔含漱液(如复方氯己定)预防黏膜炎;恶心明显者可尝试生姜片含服或服用维生素B6。
若经口摄入不足目标量的60%,需及时启动口服营养补充(ONS),使用肠内营养泵匀速输注可提高耐受性。对于严重营养不良(PG-SGA≥9分或体重下降>10%)或无法经口进食者,需建立肠内营养支持通路(如鼻胃管或PEG-J),输注肠内营养液(如百普力);若存在肠梗阻或严重腹泻,则改为静脉营养(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症状:使用甲氧氯普胺(10mg tid)缓解恶心,局部麻醉凝胶(如利多卡因)减轻口腔疼痛。营养支持应贯穿整个放疗周期,并在治疗后持续监测3个月以上。
二、局部性副作用:按疾病分类科学应对
放射性脑炎/脑水肿当肺癌放疗照射范围包括脑部或邻近脑组织时,可能引发放射性脑炎或脑水肿,尤其是当肿瘤位于肺尖部或纵隔区域,放疗计划难以完全避开脑部时。这种损伤通常发生在放疗期间或结束后数周至数月内。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持续性或阵发性)、恶心呕吐、嗜睡或反应迟钝;严重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癫痫发作甚至昏迷。
处理办法 :一旦出现头痛加剧、呕吐频繁或意识状态改变,需立即就医。治疗以甘露醇静脉输注脱水降颅压为主,同时遵医嘱配合激素(如地塞米松)减轻炎症反应。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声光刺激。
放射性肺炎 作为最常见的肺癌放疗不良反应之一,通常发生在放疗开始后的3-4周至放疗结束后1个月内发生率较高,且与肺受照射体积、剂量以及患者基础肺功能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活动后气短;若合并感染可出现痰多、发热、胸痛;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甚至呼吸衰竭。
处理办法 :轻度症状可通过吸氧、雾化吸入(布地奈德+乙酰半胱氨酸)缓解;中重度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初始足量后逐渐减量,合并感染时需加用抗生素。若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可能需要住院治疗,给予高流量吸氧或无创通气支持。
放疗导致的肠炎(以直肠癌放疗为例) 盆腔或腹腔肿瘤放疗时,肠道不可避免受到辐射,急性放射性肠炎多发生在放疗开始后2-3周,慢性反应可能在放疗后数月甚至数年出现。
临床表现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每日≥3次稀便)、里急后重感;严重者可出现便血、肠梗阻或肠穿孔。
处理办法 :轻中度腹泻可口服蒙脱石散吸附毒素,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调节肠道菌群;腹痛明显时可使用解痉药物(如颠茄片)。若出现便血或持续腹痛,需立即就医,排除肠道穿孔风险,必要时禁食并接受静脉营养支持。
放疗导致的尿潴留(以宫颈癌、膀胱癌放疗为例)盆腔肿瘤放疗可能损伤膀胱逼尿肌或支配神经,导致排尿功能障碍,急性尿潴留多发生在放疗后1-2周。
临床表现 :患者突感下腹胀痛、排尿困难,膀胱区明显膨隆,触诊可触及胀满的膀胱。
处理办法 :急性尿潴留需立即就医,通过导尿管引流尿液缓解症状。后续治疗包括膀胱功能训练(定时排尿)、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改善排尿动力,严重者可能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或膀胱造瘘。
早发现早干预 ,密切关注身体变化,尤其是放疗期间及结束后半年内的不适症状,及时向医生反馈。不同患者对放疗的反应存在差异,所有处理方法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或调整治疗方案。
由于放射性有持续作用的效应,就算在放疗结束后,也可能对一些脏器和组织产生影响。但是相信随着放疗技术的迭代升级与计划系统的精细化优化,基于调强放疗、影像引导放疗及质子治疗等技术的剂量适形度提升与个体化剂量学调控,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及器官的放射性损伤有望进一步降低。
参考文献:
[1] 冯梅,黄跃,秦继勇,等。放射性口腔黏膜炎辐射防护专家共识 [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24, 33 (4): 315-324.
[2]王月玲,梁艳华。鼻咽癌放疗患者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副作用的减轻效果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18 (56): 228-229.
[3] 王绿化,朱广迎。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