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用药指南>肿瘤科

胃肠道间质瘤:了解与识别

发布时间:2025-05-23 阅读:0 来源:本站

一、定义与起源特性

GIST并非源自胃肠道的黏膜上皮,而是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是胃肠道间叶组织中最常见的肿瘤。

GIST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周围的Cajal间质细胞(ICC)具有相似性,均表达c-kit基因、CD117(酪氨激酶受体)和CD34(骨髓干细胞抗原)阳性。

二、流行病学特征

GIST主要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男女发病率相近。

全球范围内,GIST的发病率约为1至1.5/10万。而在我国,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研究,GIST的发病率为每10万人口42例,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三、发病机制解析

GIST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KIT/PDGFRA基因的获得性突变,这是大部分胃肠间质瘤的特征性基因突变。

根据驱动突变的不同,GIST可分为三类:KIT突变的GIST(占比60%-70%)、PDGFRA突变的GIST(占比10%-15%)以及KIT和PDGFRA均无突变的GIST。后者可进一步细分为SDH缺陷型或SDH功能性的GIST,涉及RAS、NTRK、NF1、BRAF等基因变异。

四、临床表现概述

GIST早期症状不明显,易延误治疗。

中晚期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上腹部胀痛、吞咽困难、呕血或黑便等症状,并可触及腹部包块。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贫血、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若发生肝脏转移,还可能出现皮肤和小便发黄、恶心、右上腹胀痛等症状。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甲状腺功能减退和低血糖反应。

五、检查与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可发现上腹部压痛、腹部包块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便常规等,有助于评估患者整体状况。

影像学检查:如X线造影、CT、磁共振等,有助于发现肿瘤并评估其大小、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病理学检查:对肿块进行穿刺或病理活检,是确诊GIST的金标准。

特殊检查:如c-kit或PDGFRA基因突变分析,有助于明确肿瘤的病因。

六、治疗策略

良性GIST无需特殊治疗。

恶性GIST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等,具体选择取决于瘤体大小、性质和转移情况。

手术治疗:是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或楔形切除、近端胃切除、远端胃切除、全胃切除和联合脏器切除术等。

药物治疗:包括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等靶向药物,适用于转移、复发、不可切除的GIST或术后辅助治疗。

支持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和营养支持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七、预后评估

GIST的预后相对较好,但受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情况等因素影响。

中危与高危患者手术后易出现复发转移,预后相对较差。

低危或极低危患者手术后的预后较好。